最新文章 |
新聞動態
了解LPG頂部、底部裝卸臂(裝卸鶴管)電動安全操作規程
發布時間:2015/11/20 點擊次數:1160
1.概述
頂部、底部裝卸臂用于碼頭與油輪管道之間傳輸液體和液化介質。
頂部、底部裝卸臂系統是安裝在碼頭或浮碼頭上用于碼頭與槽船管道之間傳輸液相和氣相介質的專用設備。頂部、底部裝卸臂在未與槽船對接,即空載時,在任意位置上均處于平衡狀態。
2.設備介紹
頂部、底部裝卸臂: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2.1立柱:立柱是支承頂部、底部裝卸臂的垂直結構件,借助其下端底板上的螺栓(螺栓孔)可以將頂部、底部裝卸臂安裝在碼頭基礎上。
2.2轉軸箱(附帶回轉支承的組件)
轉軸箱為聯接立柱與支承箱的部件,借助兩只回轉支承分別與立柱及支承箱連接,便于頂部、底部裝卸臂的前后左右轉動。
2.3支承箱
按照等強度梁原理設計的一種封閉結構件,作為頂部、底部裝卸臂的“骨架”大大提高了頂部、底部裝卸臂的剛度,改善了介質管線和旋轉接頭的受力狀況。
2.4工藝管線
工藝管線由外臂管、內臂管、立柱管、旋轉接頭、法蘭及管件組成,是介質的通道。對于裝卸LPG、丙烯等揮發性易燃介質的頂部、底部裝卸臂,工藝管線設計成雙相結構,即:分為液相與氣相管線系統;雙相管線直徑各異,動作同步,結構合理、使用方便。
2.5三維接頭
位于外臂端部由三個旋轉接頭及配套的彎管構成,適應槽船在設計范圍內的升降及漂移;三維接頭接船法蘭上安裝快速聯接器可以實現與槽船法蘭的迅速對接,絕緣法蘭安裝在三維接頭的豎直位置,防止產生漂移電流并使船體與岸隔絕。
對于裝卸LNG、LPG 等揮發性易燃介質的頂部、底部裝卸臂(低溫鶴管),通常,根據用戶需要,配有緊急脫離系統(ERS),作為緊急脫離系統的主要部件之一---緊急脫離頭(俗稱ERC)ERS鶴管裝置在三維接頭中段,由電液系統控制其動作(詳見電液控制系統說明),實現緊急狀態時頂部、底部裝卸臂與槽船的快速分離。
預警:當頂部、底部裝卸臂到達特定極限,即包絡范圍特定位置時,由限位開關觸發的報警。
2.6繩輪系統
由上繩輪、下繩輪及鋼絲繩組成,實現外臂與配重之間平衡負載之間的傳遞。
2.7驅動液壓缸(對于電液驅動頂部、底部裝卸臂)
頂部、底部裝卸臂配備三套液壓組件,分別驅動內臂、外臂和水平旋轉運動。通過液壓總站與主控箱(包括遙控附件)實現對三個液壓缸的控制,從而達到操作頂部、底部裝卸臂的目的。
2.8為了使頂部、底部裝卸臂成為更加理想的槽船裝卸設備,頂部、底部裝卸臂還安裝以下附件:
維修平臺:便于設備的保養和維修
安全梯:一直通向上繩輪處的維修平臺
可調支腿:(通常,較大規格的頂部、底部裝卸臂配)是安裝在三維接頭組件上的可調節支承機構,可有效地改善槽船歧管法蘭的受力狀況。
2.9電控系統(對于電控頂部、底部裝卸臂)
主要由電控柜和遙控器(無線或有線遙控根據訂貨需要)組成,參見電控系統使用說明書。
2.10. 液壓系統
主要由液壓泵站、液壓操縱臺及液壓分站組成,錦緣參見液壓系統使用說明書。
3.技術參數
接岸法蘭標準 DN200/DN100 工作溫度 常溫
輸送介質 C3,C4 設計溫度 -19℃~200℃
外臂相對內臂最大展開角 135° 設計壓力 2.5MPa
內外臂水平回轉角度 ±35° 工作壓力 ≤ 2.0MPa
最大風速 <25m/s 驅動方式 電液控制
設計風速 55 m/s 適用船型 2000~3000DWT
4.操作流程
4.1接臂作業
4.1.1檢查液壓分站上的截止閥,使其處于導通位置;
4.1.2電控箱上選臂按鈕選中所要操作的頂部、底部裝卸臂,觸發電控箱上的電源按鈕,使油泵電機工作;將電氣控制柜面板上的“功能選擇”開關轉至“報警等待”位置,遙控操作時將“控制方式”開關轉至“遙控”位置(通過面板上的按鈕操作時將“控制方式”開關轉至“近控”位置),“狀態選擇”開關轉至“驅動”位;
4.1.3解開頂部、底部裝卸臂外臂攬繩,按下鎖緊裝置手柄(同時將鎖緊手柄定位銷插入);
4.1.4根據需要觸發各個功能按鈕,控制頂部、底部裝卸臂使三維接頭的接口向槽船集管法蘭運動;
4.1.5當三維接頭的接口靠近船集管法蘭接口時,點動方向控制按鈕,使三維接頭法蘭緩慢移向槽船集管法蘭;
4.1.6頂部、底部裝卸臂內殘留氣體,通過排放口卸壓排放。打開快速接頭連接爪,取下盲法蘭,操作手動快速接頭將兩法蘭固定在一起;
4.1.7法蘭也可通過螺栓連接,此時無需卸下快速連接器上的聯接瓜;
4.1.8將液壓分站上的閥桿推到浮動狀態。
4.2氣密用岸上氣相管內的氣體或船艙氣體進行氣密試驗,氣密壓力控制在1.6MPa,用肥皂水測試。
4.3拆臂作業
4.3.1拆臂前要對頂部、底部裝卸臂進行置換,確保頂部、底部裝卸臂內無介質;
4.3.2確認頂部、底部裝卸臂內無壓力后,操作手動快速接頭,將快速接頭法蘭與槽船集管法蘭松開并分離;
4.3.3裝回快速接頭處盲法蘭,并旋緊快速連接爪;
4.3.4撥下鎖緊手柄上的止回栓;
4.3.5觸發控制按鈕,將頂部、底部裝卸臂返回復位狀態;
4.3.6確認水平、內臂鎖緊自動鎖定,將外臂纜繩系牢;
4.3.7關閉電源開關,整個裝卸工作完成。
5.注意事項:
1.頂部、底部裝卸臂接近復位位置時,應點動操作以減慢復位速度,防止鎖定部位損壞或三維接頭與其它部件碰撞。
2.頂部、底部裝卸臂復位后,應檢查水平和內臂轉動是否進入鎖定狀態。
3.操作人員應隨時監視槽船的情況,一旦報警系統動作,應及時采取措施,使槽船集管法蘭返回到包絡線所限定的對接空間中。
4.在裝卸過程中槽船漂移出給定的包絡空間或在包絡空間以外進行對接操作都有可能造成頂部、底部裝卸臂的損壞。
5.碼頭供電系統中斷時,可通過搖動液壓泵站的手動泵得到液壓動力,通過頂開相應電磁閥的閥芯控制頂部、底部裝卸臂的動作。
6.將控制面板的“狀態選擇”旋鈕打到浮動狀態,則頂部、底部裝卸臂可直接使用人力拉動外臂處的繩子展開頂部、底部裝卸臂,通過拉動下繩輪處的繩索收復頂部、底部裝卸臂。
頂部、底部裝卸臂用于碼頭與油輪管道之間傳輸液體和液化介質。
頂部、底部裝卸臂系統是安裝在碼頭或浮碼頭上用于碼頭與槽船管道之間傳輸液相和氣相介質的專用設備。頂部、底部裝卸臂在未與槽船對接,即空載時,在任意位置上均處于平衡狀態。
2.設備介紹
頂部、底部裝卸臂:主要由以下幾部分組成:
2.1立柱:立柱是支承頂部、底部裝卸臂的垂直結構件,借助其下端底板上的螺栓(螺栓孔)可以將頂部、底部裝卸臂安裝在碼頭基礎上。
2.2轉軸箱(附帶回轉支承的組件)
轉軸箱為聯接立柱與支承箱的部件,借助兩只回轉支承分別與立柱及支承箱連接,便于頂部、底部裝卸臂的前后左右轉動。
2.3支承箱
按照等強度梁原理設計的一種封閉結構件,作為頂部、底部裝卸臂的“骨架”大大提高了頂部、底部裝卸臂的剛度,改善了介質管線和旋轉接頭的受力狀況。
2.4工藝管線
工藝管線由外臂管、內臂管、立柱管、旋轉接頭、法蘭及管件組成,是介質的通道。對于裝卸LPG、丙烯等揮發性易燃介質的頂部、底部裝卸臂,工藝管線設計成雙相結構,即:分為液相與氣相管線系統;雙相管線直徑各異,動作同步,結構合理、使用方便。
2.5三維接頭
位于外臂端部由三個旋轉接頭及配套的彎管構成,適應槽船在設計范圍內的升降及漂移;三維接頭接船法蘭上安裝快速聯接器可以實現與槽船法蘭的迅速對接,絕緣法蘭安裝在三維接頭的豎直位置,防止產生漂移電流并使船體與岸隔絕。
對于裝卸LNG、LPG 等揮發性易燃介質的頂部、底部裝卸臂(低溫鶴管),通常,根據用戶需要,配有緊急脫離系統(ERS),作為緊急脫離系統的主要部件之一---緊急脫離頭(俗稱ERC)ERS鶴管裝置在三維接頭中段,由電液系統控制其動作(詳見電液控制系統說明),實現緊急狀態時頂部、底部裝卸臂與槽船的快速分離。
預警:當頂部、底部裝卸臂到達特定極限,即包絡范圍特定位置時,由限位開關觸發的報警。
2.6繩輪系統
由上繩輪、下繩輪及鋼絲繩組成,實現外臂與配重之間平衡負載之間的傳遞。
2.7驅動液壓缸(對于電液驅動頂部、底部裝卸臂)
頂部、底部裝卸臂配備三套液壓組件,分別驅動內臂、外臂和水平旋轉運動。通過液壓總站與主控箱(包括遙控附件)實現對三個液壓缸的控制,從而達到操作頂部、底部裝卸臂的目的。
2.8為了使頂部、底部裝卸臂成為更加理想的槽船裝卸設備,頂部、底部裝卸臂還安裝以下附件:
維修平臺:便于設備的保養和維修
安全梯:一直通向上繩輪處的維修平臺
可調支腿:(通常,較大規格的頂部、底部裝卸臂配)是安裝在三維接頭組件上的可調節支承機構,可有效地改善槽船歧管法蘭的受力狀況。
2.9電控系統(對于電控頂部、底部裝卸臂)
主要由電控柜和遙控器(無線或有線遙控根據訂貨需要)組成,參見電控系統使用說明書。
2.10. 液壓系統
主要由液壓泵站、液壓操縱臺及液壓分站組成,錦緣參見液壓系統使用說明書。
3.技術參數
接岸法蘭標準 DN200/DN100 工作溫度 常溫
輸送介質 C3,C4 設計溫度 -19℃~200℃
外臂相對內臂最大展開角 135° 設計壓力 2.5MPa
內外臂水平回轉角度 ±35° 工作壓力 ≤ 2.0MPa
最大風速 <25m/s 驅動方式 電液控制
設計風速 55 m/s 適用船型 2000~3000DWT
4.操作流程
4.1接臂作業
4.1.1檢查液壓分站上的截止閥,使其處于導通位置;
4.1.2電控箱上選臂按鈕選中所要操作的頂部、底部裝卸臂,觸發電控箱上的電源按鈕,使油泵電機工作;將電氣控制柜面板上的“功能選擇”開關轉至“報警等待”位置,遙控操作時將“控制方式”開關轉至“遙控”位置(通過面板上的按鈕操作時將“控制方式”開關轉至“近控”位置),“狀態選擇”開關轉至“驅動”位;
4.1.3解開頂部、底部裝卸臂外臂攬繩,按下鎖緊裝置手柄(同時將鎖緊手柄定位銷插入);
4.1.4根據需要觸發各個功能按鈕,控制頂部、底部裝卸臂使三維接頭的接口向槽船集管法蘭運動;
4.1.5當三維接頭的接口靠近船集管法蘭接口時,點動方向控制按鈕,使三維接頭法蘭緩慢移向槽船集管法蘭;
4.1.6頂部、底部裝卸臂內殘留氣體,通過排放口卸壓排放。打開快速接頭連接爪,取下盲法蘭,操作手動快速接頭將兩法蘭固定在一起;
4.1.7法蘭也可通過螺栓連接,此時無需卸下快速連接器上的聯接瓜;
4.1.8將液壓分站上的閥桿推到浮動狀態。
4.2氣密用岸上氣相管內的氣體或船艙氣體進行氣密試驗,氣密壓力控制在1.6MPa,用肥皂水測試。
4.3拆臂作業
4.3.1拆臂前要對頂部、底部裝卸臂進行置換,確保頂部、底部裝卸臂內無介質;
4.3.2確認頂部、底部裝卸臂內無壓力后,操作手動快速接頭,將快速接頭法蘭與槽船集管法蘭松開并分離;
4.3.3裝回快速接頭處盲法蘭,并旋緊快速連接爪;
4.3.4撥下鎖緊手柄上的止回栓;
4.3.5觸發控制按鈕,將頂部、底部裝卸臂返回復位狀態;
4.3.6確認水平、內臂鎖緊自動鎖定,將外臂纜繩系牢;
4.3.7關閉電源開關,整個裝卸工作完成。
5.注意事項:
1.頂部、底部裝卸臂接近復位位置時,應點動操作以減慢復位速度,防止鎖定部位損壞或三維接頭與其它部件碰撞。
2.頂部、底部裝卸臂復位后,應檢查水平和內臂轉動是否進入鎖定狀態。
3.操作人員應隨時監視槽船的情況,一旦報警系統動作,應及時采取措施,使槽船集管法蘭返回到包絡線所限定的對接空間中。
4.在裝卸過程中槽船漂移出給定的包絡空間或在包絡空間以外進行對接操作都有可能造成頂部、底部裝卸臂的損壞。
5.碼頭供電系統中斷時,可通過搖動液壓泵站的手動泵得到液壓動力,通過頂開相應電磁閥的閥芯控制頂部、底部裝卸臂的動作。
6.將控制面板的“狀態選擇”旋鈕打到浮動狀態,則頂部、底部裝卸臂可直接使用人力拉動外臂處的繩子展開頂部、底部裝卸臂,通過拉動下繩輪處的繩索收復頂部、底部裝卸臂。